水工建筑物之坝下涵管
在土石坝枢纽,由于两岸地质条件或其他原因,不易开挖隧道时,可在土石坝下埋涵管,以满足排水和引水的需要。
一、坝下涵管的特点
与山岩隧道开挖相比,坝下涵管不需要开山凿洞,结构简单,施工方便,工期短,成本低,因此在中小型工程中应用较多。同时,坝下涵管的进口通常在水下较深,也属于深排水或排水建筑。因此,其工作特点、工程布置、进出口形式和结构与水工隧道相似。但坝下涵管的管体埋在土石坝下,穿过大坝,如设计施工不良或使用管理不当,很*影响土石坝的安全。根据国内外土石坝故障数据的统计分析,坝下涵管的缺陷是土石坝故障的重要原因之一。涵管材料与土石坝填土是两种性质差异较大的材料。如果两者结合不好,水库中的水将沿管壁与填土之间的接触面产生集中渗流,导致管外填土的渗透变形。特别是由于坝基沉降不均匀或连接结构,坝下涵管必须采取更严重的防渗措施,以确保坝下涵管与周围地震区域的紧密结合。
二、坝下涵管位置选择
坝下涵管的线路选择和工程布置的一般原则是经济合理、安全可靠、操作方便。在选择坝下涵管的位置时,应考虑以下问题。
1.地质条件
涵管应尽可能设置在岩基上。如不可能,坝高为10m以下涵洞也可以设置在压缩小、均匀、致密的土壤基础上,但必须有充分的技术论证。涵洞上部的外部荷载沿管轴方向变化较大,可能会产生不均匀沉降,导致管体断裂。因此,必须避免在岩基和土基上设置管体部分,以防止管体因地基沉降不均匀而断裂。涵洞不得直接建在坝体填料中。在进出口位置,应注意山坡地质的稳定性,防止山坡坍塌堵塞涵洞。
2.地形条件
涵管应布置在适合进口标高的位置,以免增加过多的挖掘工程量。涵管进口标高的确定可根据应用要求、河流沉淀物、施工分流等因素考虑。
3.运用条件
涵管的布置应尽可能方便使用。引水灌溉的坝下涵管应布置在与灌区相同的岸边。如果两岸都有灌区,可以在两岸设置涵管,避免过河建筑。涵管不宜离溢洪道太近,以免泄水时相互干扰。
4.水流条件
涵洞管的轴线应为直线,垂直于坝轴,使水流畅通,缩短管道,减少工程量,减少水头损失。为了适应地形和地质的变化,涵洞管必须转弯时,轴应连接光滑的曲线,其转弯曲率半径应大于管径的5倍。
涵管布置时,应综合考虑上述条件,注意与其他建筑物的相互位置关系,制定若干方案,经过经济技术比较后确定。
三、坝下涵管进出口建筑
1.进口建筑物
坝下涵管多见于小型水库,涵管多用于引水灌溉。因此,进口建筑较好选择分层取水的结构形式,以便在引水灌溉过程中引入水库表面温度较高的清水,有利于作物的生长。
图7-3.
(1)分级卧管。这种进口形式广泛应用于引水灌溉工程中,由水卧管和水卧管下部的消力井组成(图7)-33)。卧管上有多个台阶,每个台阶上有一个圆孔进水口,孔径10~50cm,用木塞或平门控制引水。卧管应布置在坚实的基础或岩基上,坡度不宜过陡,坡度为1∶2.5~1∶3.为避免水流过急影响管体稳定性,卧管上端应**较高水位,**部设置通风孔,确保管内无压水流状态。引水时,打开靠近水面的进水孔,使表面水进入卧管,并通过底部的消力井消耗能量,顺利转向流入坝下涵管。
这种形式的进口建筑结构简单,施工方便。由于卧室管道中的水流为无压力流,对于小型工程,可采用浆石、条石建造,可当地材料,降低成本。同时,引入水库表面温度较高的水,有利于作物的生长。但缺点是孔多,易漏水,闸门使用管理不便,不易准确控制引水流量。
(2)塔式。这种进口形式与隧道的塔式进口建筑基本相同。考虑到引水灌溉的要求,大多数封闭的塔被分层取水(图7)-34)。塔的位置可以有三种布置方式。**种是将塔布置在靠近坝**的坝体内。其优点是受风浪和冻结影响较小,稳定性好,沉降和断裂不均匀的可能性较小,交通桥较短。但由于塔体位于坝体中部,如果塔体与涵洞管的接头泄漏,会导致坝体渗透变形,塔上游涵洞管维护不便,塔下游侧较短,可能渗透直径不足。另一种布置方法是将进水塔布置在上游坝脚上,其优缺点与上述布置相反。另一种布置方法是将塔设置在上述两个位置之间。由于该方法*导致塔体与斜墙防渗结合部的泄漏,因此该方法不适用于斜墙坝。
(3)斜拉闸门式。沿库区山坡或上游坝面布置斜坡,在斜坡上设置闸门运用的轨道,进水口在斜坡的底部(图7-35)提升机安装在山坡平台或坝**上。该布置方法具有结构简单、操作方便、成本低、开闭力小等特点。但由于闸门倾斜,自重不易关闭,维护困难。不应使用多沉淀河流和高水头。
塔式进口布置图(单位:m)
1-工作桥;2-通风孔;3-控制塔;4-梯子;5-主闸槽;6-维修门槽;7-截水环;8-伸缩缝;9-渐变段;10-拦污栅;11-粘土心墙;12-消力池;13-岩基;14-坝**;15-马路;16-干砌;17-浆砌;18-粘土;
斜拉闸门式
1—斜拉闸门;2—支柱;3—通气孔;4—拉杆;5—混凝土块体;6—截水环;7—涵管;8—消能井
2.出口建筑物
坝下涵管的出口建筑包括两部分:渐变段和消能设施。渐变段的结构与隧道相同。由于涵管流量小,水头低,涵管出口的消能模式往往是底流水跃消能模式。
四、坝下涵管的管体形式及结构
1.坝下涵管的管体形式
坝下涵管也分为压力涵管和无压力涵管无压力涵管。考虑到防止管体漏,不影响土石坝的安全,较好将涵管制成无压力。管体部分通常有圆形、矩形和拱形。
2.坝下涵管结构
为了防止管身的不均匀沉陷,避免产生集中渗流,在管身一般均设有伸缩缝、管座、截水环、涵衣等设施。
(1)伸缩缝。为了满足基础沉降变形、管体伸缩变形和施工能力的要求,应在涵洞管的轴线方向进行分裂。为了适应基础的变形,铺设在基础上的涵洞应设置沉降缝。在良好的岩石基础上,虽然沉降不均匀的影响很小,但由于基础对管体的约束,管体在温度变化时也可能产生水平裂缝,因此需要设置温度伸缩缝,一般考虑温度伸缩缝和沉降缝,称为温度沉降缝。对于现浇混凝土管,接缝间距一般不大于3~管径4倍,不**过15倍m,预制管接头为伸缩缝。缝宽一般为1~3cm。接缝必须止水。
(2)管座。管体应放置在坚实稳定的基础上。为防止地基因受力不均匀沉降导致管体断裂,一般不宜将管体直接布置在土基上,更不宜将管体放置在坝体填方上。
当地基较弱时,管体应放置在刚性管座上,由浆砌块石和混凝土制成。管座与管体接触面形成的包角一般为90°~135°,当垂直载荷较大时,可使用180°包角。管座的厚度一般为30~50cm。在管座与管体的接触面上涂上沥青或沥青油毡垫层,可减少管座对管体的约束,避免管体纵向变形引起的横向裂缝。
(3)截水环。为防止管道外壁集中渗流,经常在管壁外设置截水环,以改变渗流方向,增加渗径,减少渗流。
截水环的布置位置可根据坝型和上堵下排的防渗原则确定。对于粘土心墙坝或粘土斜墙坝,涵洞通常通过防渗体局部加厚,并在两者的交叉口设置2~三个截水环。均质坝上游侧及坝轴位置设置2个~下游侧不需要设置三个截水环。
截水环应设置在两个伸缩缝之间,以减少截水环对管体纵向变形的约束。
(4)涵衣。工程实践经验表明,涵管与坝体的接触面是防渗的薄弱环节。为了更有效地防止集中渗流,涵管周围通常是1~2m在范围内,回填粘土作为防渗层,称为涵衣。涵衣与砂坝壳之间应设置过渡层。
skgy888.cn.b2b168.com/m/